污水經過缺氧區后,其氨氮的平均去除率為49.56%。分析氨氮在缺氧區達到較高的去除效率主要原因可知:一是回流水的稀釋作用;二是生物吸附和濾料截留作用;三是回流混合液中的溶解氧使進水中的氨氮發生了好氧硝化;四是發生氨氧化作用。當濾層高度500mm時氨氮的平均去除率提高了26.69%,這是因為硝化過程對溶解氧的需求較高,只有當溶解氧濃度較高時硝化菌才會保持較高的活性,在該段區域內,水中的溶解氧比較高,有機物經缺氧段作為碳源消耗利用后濃度降低,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長,硝化菌成為優勢菌種,表現為濾層對氨氮具有很高的去除率。因此,本工藝對于氨氮的去除,從根本上取決于好氧區的硝化作用,同時好氧區的硝化是前置反硝化的前提,硝化作用的好壞決定著本工藝反硝化性能的優劣。在濾層500~ 1000mm內,氨氮去除率僅增長了4.1%,這是因為在濾層250~500mm內己形成穩定的硝化狀態,所以在后500mm段,氨氮去除率增加有限。
在缺氧區(0~250mm)總氮的平均去除率為 57.99%,占總去除率的86.78%。在缺氧區內總氮濃度急劇下降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缺氧區內硝態氮利用污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機物進行反硝化反應,實現脫氮;二是原污水對回流液中的硝態氮稀釋作用使得總氮濃度急劇下降;三是由于氨氧化作用。在好氧區(500~1000mm)內,總氮仍有8.84%的去除率,說明在好氧區發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現象,分析可能的原因:在運行過程中由于曝氣不均勻,氣泡沿器壁上升,使濾料層出現局部變黑的情況,在濾料顆粒間的孔隙中形成適合反硝化的缺氧或厭氧環境。根據好氧生物膜的構造可知,在生物膜內產生了溶解氧梯度,生物膜表面的溶解氧較高,以好氧的硝化菌為主,而生物膜內部則存在缺氧區,反硝化菌占優勢。
結論
有機物經硝化-反硝化生物濾池預處理,進入垂直潛流人工濕地處理后,出水可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A標準。該工藝系統投資和運行成本低,處理效果好。在缺氧段0~250mm濾料層內發生了明顯的反硝化作用,使總氮得到了有效的去除,而好氧段對總氮也有一定的去除效,說明在好氧狀態下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